风外听竹——浅谈艺术

dancingapple

2018-07-03 16:16 GMT

Links: steemit.com, cnsteem.com, busy.org, steemdb.com, steemd.com

https://cdn.steemitimages.com/DQmdregQ3VdW3HDTutWaQLDL1qQezamf2Jkt9jGPCSumZBc/623854F3-19EF-48B8-8B13-66A0ADD42C31.jpeg 体裁如何,升月隐山; 情境如何,落日映屿; 气魄如何,收霞敛色; 议论如何,回飚拂渚。 ——在我看来,此诗句道出了书画艺术作品能有的高度。 01 什么是艺术呢?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,往往一片混沌。人们还没有语言,不知道时间,也分不清现实和意识虚幻。但是随着心跳、随着视觉、随着所有感官触觉的发展,人们体内凝聚的情感需要表达,需要释放。 中国的绘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,学术上习惯把汉及之前称为“上古绘画时期”。源头上的作品是先民们最生动、质朴的情感表达。 绘画以外,舞蹈也是一种艺术形式。 闻一多曾说过:“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、最实质、最强烈、最尖锐、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。” 所以,富有情感的创作就是艺术了吗?是的,但这个概括并不完善。 应该说,从古至今,这个问题都不存在最终的、完满的答案,可以预见,将来也不会有。 为什么? 因为“艺术”和“非艺术”是艺术发展中一条铁一般的定理,它们永远交织在一起,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。 02 什么是艺术真实和艺术虚假? 关于艺术的真实,教科书式的回答是这样的—— 所谓艺术的真实,就是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。 但真实就是艺术吗? 这个问题从中国绘画理论中的“形”和“神”中可以找到答案。 齐白石老人有一个原则就是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,但他同时也说过:哪怕所画的形态在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也要把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。 苏轼也说过:“作画求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”画画如果只追求外表的相似,那么跟儿童涂鸦没什么两样。 所以中国绘画更多是把重点投入在事物内在的、深层的、本质的层面上。这就是艺术虚假的部分。 真实与虚假相互衬托,这才是更高的艺术形态。 举一个更鲜明的例子—— 南宋郑思肖画了一株兰花,在现实生活中,兰花本应根植土地上,但是他的这幅画里并没有土,兰花虚虚地漂浮在空中。 于是人们质问:土呢?兰花怎么不是种在土里? 郑思肖痛心疾首地回答道:土都被番邦夺去了,你不知道吗? 哦……原来这幅兰花,表现的是失去故土的悲痛以及画者浓浓的爱国情怀。 从这一层面来看,艺术的本质不仅仅是如照相般把事物的形态描绘出来,而且还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。 03 在西方,同样也存在这个艺术命题。 传统西方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求真写实,他们认为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,没有真实就没有艺术。 然而随着绘画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照相机的发明,这个观点似乎走进了死胡同。 毕竟一架相机就能端走无数画家的饭碗,照片更写实,如果说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,那照片就是全部艺术了吗? 这个时候,现代派艺术登上历史的舞台。 康定斯基在《论艺术的精神》中说到: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客观物象无关,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是画家情感的表现。 他这个理论是如何得来的? 是凭空的否定吗? 不是,它是根植于传统艺术的一种反思后的领悟和创新。它是一种对写实形体和写实色彩的反叛。 从另一个伟大的画家身上,我们也可以较为清晰地窥探到这一点“创新”的规律——毕加索。 毕加索在创作《亚威农少女》后说了一句艺术史上最牛X的话:让优美灭绝吧! 很多人说看不懂他的作品,像儿童涂鸦一样天马行空,那么是不是“看不懂”的画作就是艺术呢? 不,这只是艺术范畴中关于“美”的一个命题,也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体现。 1746年,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.布托提出“用美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”的界限。 此后,辛莱更为直接地补充道: “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,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,如果和美不相容,就必须给美让路。” 在这样的传统理论上,西方现代派开始反对艺术中的美。 然而这种反对不是肤浅的,它是根植于传统艺术的一种改革创新。 纵观毕加索的艺术生涯,他的画作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后期的那种形态,他从初涉艺术开始,走过了无数岁月,经历了蓝色时期、粉红色时期和原始主义、又发展至立体派革命、衍生出立体主义、接触了超现实主义,在人生的后期阶段,又因为身处战争,而领悟到了更深层次的,战争与和平方面的意义。 04 回到我们中国。 “汲取外来文化的某些优点作为养分,咀嚼消化成自己的东西”是中国艺术的一条成长道路。 在艺术发展史中,创新的流派和人物层出不穷,艺术家们追求某一风格或者自成一派都是合理的。 但这个风格并非凭空自创的,正如黄般若先生所说:“新派亦有临摹,旧派也有创新。”创新并非全盘否定过往,继承是创新的前提。 上古时代的绘画更多是对物形真实的追求和把握,同时带有巫术崇拜;到了秦汉时期,受统治、经济发展的影响,绘画逐渐转化为“道德宣化”和注重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,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继承和创新。 公元581年,隋朝统一天下,政权的更替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,人们个体意识开始觉醒,这就为后来的人文精神拉开了序幕。

到了南北朝,西域佛教文化流入,在印度发展丰厚的佛教画传入中国,中国绘画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,绽放出了美丽的光芒,比如堪称佛教绘画巅峰的敦煌莫高窟。这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创新。 在中国绘画领域,改革与创新已逾百年的历史,出现了许多位艺术大匠,比如借助西方画谋改革的林风眠、徐悲鸿、高剑父、张大千等等。 絮语: Emmmmm,其实吧,这也许连浅谈都说不上,这篇文章是我整理出学习笔记的一部分,这里提及的“艺术”基本上指的是绘画类。 关于文章最后提及的中国留洋画家,在我看来,他们每个人的艺术征程都是漫长曲折乃至伟大的。 一直都想写,但是不系统,目前写了几位艺术家,比如常玉,比如潘玉良。 但是除了个人生平事迹,更多的我是想从他们为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改革和创新着重写起,无奈目前我了解和学习到的实在少得匮乏。 夜已深,睡了。改天再聊~ PS:虽然画少话多,但不妨碍这真的是一篇我诚意奉上的干货,喵~